開箱
-
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AN1500 2TB實測開箱,PCIe Gen3 x8極速固態硬碟卡!
雖說Intel終於讓自己的處理器和主機板支援了PCIe 4.0通道功能,讓SSD的速率能夠打破3,500 MB/s的限制,但有個大前提是玩家必須使用最新的第11代處理器,和對應的500晶片組(少部分400晶片組可透過BIOS更新)主機板才行,對於多數玩家來說,這樣的替換成本來說實在有些太高了。 但山不轉路轉,儲存裝置大廠Western Digital利用主機板閒置的PCIe插槽,推出了PCIe X8介面的WD_BLACK SSD擴充卡,讓玩家不必更換任何設備,就能獲得進6,000MB/s以上的讀取速率!原理到底是什麼,就讓小編一邊開箱、一邊說明吧! 目前主機板上常見的PCIe通道版本主要可以分為PCIe 3.0和PCIe 4.0兩種,在通道頻寬上後者是前者的兩倍,且PCIe通道還能夠設計成多種介面外型還具備一定程度的供電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顯示卡和M.2 SSD明明大小和插槽外觀差麼多,卻都是走PCIe通道的原因,同時也是M.2 SSD不用像SATA介面的HDD、SSD一樣需要額外連接電供的主因。 不過影響通道頻寬的因素除了PCIe的版本之外,通道的數量也是一大因素,這就好比時速30的4線道與時速60的單線道,到底哪個比較不容易塞車是類似的概念。 在主機板上,PCIe通道的設計多分為16條(x16)、8條(x8)、4條(x4)和1條(x1),其中x16、x8多是供顯示卡使用,在外觀上兩者看起來都是一樣的PCIe X16介面,但由於處理器和南橋控制晶片的限制,除了少數頂級主機板能夠支援兩個x16通道,多數主機板只有在使用單一裝置的時候會走x16模式,如果插入兩個裝置就會均分掉頻寬,將通道模式改為兩個x8。 至於X4則主要是提供M.2 SSD,如果主機板是走PCIe 3.0的通道版本,其所能提供的最大頻寬約為3,500 MB/s,PCIe 4.0則可以達到7,000 MB/s,在整體速率上的差異可以說是相當巨大(當然價格也是…)。 最後X1則是供一些外接無線網卡或小型的裝置使用,由於USB整體頻寬和供電能力的提升,使得PCIe x1的實用率越來越低,目前已經有部分主機板開始將PCIe x1的插槽捨棄,好將通道集中起來以提供額外的M.2插槽。 看到這邊,如果玩家可以檢查一下自己的主機板,如果是ATX以上的尺寸應該可以發現主機板提供的PCIe x16介面插槽可能多達2~3個以上,但相信多數玩家除了擇一插上了顯卡外,剩下的插槽應該都是空閒著。(畢竟大部分的需求都已經透過主機板上面內建的功能晶片補齊了) 而既然都是空著,又與M.2 SSD一樣都是走PCIe通道,而且通道數量有的可是來到x8以上,比M.2插槽的X4還更多!如果把這些剩餘的通道拿來安裝硬碟豈不就能讓硬碟獲得更高的速率嗎? 沒有錯,Western Digital便是利用這點,推出了WD_BLACK AN1500 NVMe SSD讓玩家能夠利用主機板閒置的PCIe x16介面插槽,打破PCIe 3.0 M.2 SSD的3,500 MB/s的頻寬限制,為玩家帶來更好的存取效率。 AN1500 SSD在容量的選擇上提供了1TB、2TB和4TB三種容量,小編本次開箱的是2TB的版本。在外觀設計上,AN1500與自家的WD_BLACK黑標家族使用相同的設計語言,黑色的工業風鋁合金外殼為硬碟提供保護和散熱,內部本身也有設置溫度控制晶片,避免存取時的高溫影響儲存顆粒的壽命。 此外,既然冠上了象徵電競的WD_BLACK標籤,在頂部加入一排RGB燈條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玩家可以透過WD_BLACK Dashboard同步程式控制燈效功能。 AN1500的插槽介面長度為PCIe X8,玩家的主機板如果沒有對應插槽的話,可以直接插在和顯示卡一樣的PCIe X16插槽上,至於內部的通道方面,AN1500走的是PCIe Gen3 x8,同時本身具備隨插即用的功能,所以不需要事先下載任何軟體,開機就能立刻使用。 在速度驗證上,小編使用不支援PCIe 4.0的Intel Core i9-9900K搭配Z390主機板,根據官方資料,AN1500的讀取速率可以達到6,500 MB/s,寫入速率則為4,200MB/s,並提供了5年有限保固服務。 從CrystalDisk Mark 8.0中,AN1500的讀取速率達到了6,544 MB/s,寫入速率也來到4,462 MB/s,比官方的宣稱的4,200 MB/s還要更高,表現相當不錯。 另外ATTO的速率中,AN1500在128KB到256KB出現了巨大的分界線,寫入效率從2.63 GB/s瞬間提高到4.08 GB/s,同時讀取速率也在256KB到512KB的時候出現了瞬間拉大幅拉高的現象。 此外,我們還可以發現AN1500在小檔案上的寫入效能會大於讀取,直到512 KB時寫入速率達到極限後才被讀取速率超越,因此從結果來說,AN1500用在大型檔案存取上會更好的發揮它效率優勢。 AN1500利用多數玩家只會使用一個PCIe x16插槽替玩家提供了M.2 SSD和SATA硬碟以外的擴充選擇,提供幾乎與PCIe 4.0 M.2 SSD相同的超高讀寫速率,卻不需要特別更換主機板或處理器,讓玩家在擴充上的限制更少,也擺脫PCIe 3.0 M.2 SSD速度上限的煩惱。 廠商名稱:Western Digital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666-290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軍規再現、完全對應11代Rocket Laske-S,ASUS TUF GAMING Z590-Plus WiFi開箱
隨著Intel即將正式登場的11代Rocket Lake-S處理器,各家對應的Z590晶片組主機板也都紛紛先行上場且正式開賣,除了採用與10代處理器相同的LGA1200腳位之外,透過新處理器可支援PCIe 4.0的特色下,相信在整體效能的表現上也能夠提供玩家更強大的使用感受;雖然目前11代處理器本身還沒正式開賣,不過如果剛好是10代處理器玩家想先行更換主機板或是先嚐鮮過過眼癮的也可以一起來瞧瞧這次小編入手的ASUS TUF GAMING Z590-Plus WiFi這一張板子的開箱。 從包裝盒的外觀上可以發現到,承襲TUF系列的風格,除了打上新版的TUF Logo之外,維持黑色調性是與前幾版一致的,主機板本體採用了黑+灰色調,搭配慣用的幾何設計元素,營造出獨特的TUF Gaming風格特色,當然,一入眼的部分可以看到凸顯的黃色TUF Gaming以及各部件位置都配上大散熱片的設計。 做工配置上採用了6層板與14+2相電源供應,除了可以穩定提供11代處理器正常運作之外,也能達成更高的超頻性能,由於對應的是Z590晶片組,所以除了採用LGA1200腳位之外,可支援PCIe 4.0以及多達3組M.2插槽擴充性、再配上內建了Intel WiFi 6以及2.5Gb網路晶片、Thunderbolt 4、USB 3.2 Gen2x2/Type-C、6組SATA 6Gbps與Aura Sync RGB燈校等,不難想像這片TUF Gaming Z590-Plus WiFi的強大。 先來看看各部的特色吧! 隱藏在大散熱片底下的是採用了14+2相的DrMOS功率級VRM,將高低階的Mosfet與驅動器組合到一個封裝中,對於11代處理器的支援將會更OK,配上採用的6層PCB板以及增強型的ProCool連接器(8+4-Pin)與軍用級扼流圈與電容,提供使用者更穩定的系統運作以及使用壽命。 同樣的在這款TUF Gaming Z590-Plus WiFi上頭可以看到創新的Q-Latch,這使得玩家無需特定工具即可輕鬆安裝或卸下M.2 SSD,這對於使用者如果常拆卸M.2 SSD來說,是相當方便的。 整體來說,可以看到主機板上頭的散熱片配置也不小,包括在南橋晶片上也提供了大片的散熱片來輔助散熱,其實拆開上面蓋著的造型散熱片之外,底下貼合Z590晶片上方還有一片散熱片,算是官方對這部分的強化。 礙於目前Intel 11代處理器尚未正式上市的情況下,就算透過實際開箱來細看這片TUF GAMING Z590-Plus WiFi主機板也僅能先瞧瞧ASUS在Z590上面的獨特布局,想先體驗效能的朋友只能先上10代處理器版本來過過癮了,而按照Intel官方對自家11代處理器的強大信心以及目前流出的許多資訊來看,或許有興趣準備更換平台或打算新購主機的朋友可以考慮一下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炫彩龍爪RGB燈效、雙8 Pin電源設計,MSI GeForce RTX 3060 GAMING X TRIO 12G顯示卡開箱
因為顯示卡缺貨嚴重,加上台灣「鬼島稅」的關係,使得RTX 3060的開賣價格跟著水漲船高,玩家在搶購時自然也必須錙銖必較,才可以盡量把每一分錢都值回票價。 而在CP值上,作風向來相當豪邁的微星在這方面一直都深受不少玩家的推崇,新上市的RTX 3060是否也會延續一樣的特色呢?就讓我們趕緊來開箱這張RTX 3060 GAMING X TRIO就知道囉! 新推出的RTX 3060 GAMING X TRIO不論是在外觀還是尺寸分量上,幾乎都是完美延續了RTX 30 GAMING X TRIO家族的所有設計,因此不光是外表相似,就連拿在手中的分量也很雷同,且不同於小編先前開箱的各家RTX 3060顯示都是採單8 Pin的電源設計,微星的RTX 3060 GAMING X TRIO是採「雙8 Pin電源設計」,理論上能夠賦予顯示卡更多超頻潛能。 如此有份量的顯示卡,在散熱方面自然是不會讓人失望的,RTX 3060 GAMING X TRIO顯示卡使用自家新開發的TRI FROZR 2散熱技術,利用葉片倆倆合併的TORX FAN 4.0替顯卡凝聚更強的風流與風壓,同時散熱器內部的方形熱導管能夠用更大面積貼合晶片,以更好的傳導效率將晶片的熱量帶離到散熱片上。 同時,為了避免顯示卡高速運轉時產生惱人的噪音,散熱器的波浪 2.0 散熱鰭片能夠消除風流穿過散熱器時所產生的諧波噪音,為玩家帶來安靜的遊戲體驗。 最後由於顯示卡豪邁的用料使得整張卡片的體積和重量都偏大,微星也很貼心的在包裝中附贈顯示卡支撐架,所以玩家不須額外使用「高科技竹筷」,讓玩家的主機既能保持美觀,又能保護顯卡防止彎曲,一舉兩得。 本次測試小編使用 AMD Ryzen 5 5600X處理器作為搭配,並且全程打開NVIDIA新推出的「Resizable Bar」功能,這項功能可藉由讓處理器直接存取顯示卡記憶體,達到更高效的運算,從而提高遊戲FPS值。 本次測試平台詳細規格: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X 記憶體:ADATA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Bx2(共16GB) SSD:SP US70 PCIe 4.0 2TB M.2 SSD 電源:MISTEL 850W 在遊戲跑分上,所有遊戲的設定皆一律為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會干擾FPS的選項,倘若遊戲支援光追和DLSS內容,則將選項調為畫質優先。 在不支援光追的傳統遊戲上,RTX 3060能夠滿足1080P解析度下的順暢度需求,部分遊戲如《全境封鎖2》甚至可以達挑戰1440P解析度。 至於在光追遊戲方面,RTX 3060的效能要在1080P解析度下達到60 FPS還差一小段距離,建議玩家可以將DLSS功能改為「效能」就能獲得更好的遊戲體驗。 微星推出的RTX 3060 GAMING X TRIO在整體的用料上維持豪邁大氣的傳統,不僅比照高階顯示卡用上了大型散熱器,還提供了其他競品所沒有的8+8 Pin電源設計與顯示卡支架,讓玩家從組裝到遊戲體驗都能感受到產品的貼心巧思,達到突顯產品價值和圈粉的功效。 想入手的朋友可以趁著第一波還有貨的時候先來嘗鮮一下,價格與效能的高CP值表現,應該不會令玩家失望才對!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魚雷來襲,14+2+1供電設計、Lightning Gen4加持,MSI MAG Z590 TORPEDO主機板簡單開箱
PCIe 4.0的好,相信AMD平台的玩家們都知道,不僅讓SSD讀取性能提升了一個層次,甚至在獨立顯示卡上效能也會有不錯的進步;而隨著Intel第11代桌上型處理器Rocket Lake-S即將登場,各家大廠的5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已經提早現身來準備來迎接這顆新一代處理器,而這次500系列晶片組最大的進化,莫過於Intel總算支援PCIe 4.0,讓Intel平台的玩家們不必再癡癡望著對手流口水了。 身為三大廠之一的MSI,當然也推出了眾多500晶片組系列主機板供玩家們選擇,這回小編也跟上這波熱潮,馬上就入手了一張較親民的MSI MAG Z590 TORPEDO,不過因為Rocket Lake-S還未正式升空,雖說可以用10代處理器,但無法測到PCIe4.0效能也沒意思,所以這次就先簡單帶大家看看外觀,那麼話不多說趕緊跟著小編來瞧瞧全新的MSI MAG Z590 TORPEDO吧! 先從外盒包裝來看,可以看到MSI MAG Z590 TORPEDO外盒背景採用了類似魚雷裝甲的設計,搭配中間魚雷的LOGO,象徵「TORPEDO」。(隸屬MSI軍武系列之一) 接著就來直接看本尊吧!MSI MAG Z590 TORPEDO如名稱所示採用的是最高規的Z590晶片組,尺寸為ATX大小(30.5x24.4cm),造型上與高調的GODLIKE、GAMING等系列不同,身為魚雷在塗裝上就得顯得低調些,採用了黑底的主機板搭配太平洋藍塗裝的金屬散熱鰭片,彷彿穿梭於深海之中,也增添了另一種質感。 這次Z590晶片組與前代相同維持LGA 1200腳位,可支援Intel第11代與第10代處理器;供電方面採用了14+2+1相DUET RAIL電源系統,結合8+4pin電源連接埠與Core Boost技術,滿足高負載時所需的電量。 雖說MSI MAG Z590 TORPEDO是較親民入門的系列,不過在散熱上可是一點都不馬虎,MSI MAG Z590 TORPEDO加大了PWM散熱片尺寸並搭載7W/mk導熱墊提供最佳的散熱效率,確保CPU全速運行。 MSI MAG Z590 TORPEDO提供了4組記憶體DIMM插槽,可支援DDR4-3200,超頻最高可達到DDR4-5333,最大擴充容量更是可達128GB,並完全隔離了DDR4配置線路,讓訊號傳輸更乾淨不干擾效能。 MSI MAG Z590 TORPEDO提供了3組M.2插槽,PCIe則是提供了兩組PCIe x16插槽可支援2-Way AMD Crossfire以及兩組PCIe 3.0 x1插槽,本次Z590重點特色之一就是在第一槽PCIe與M.2上最高支援了PCIe 4.0x4,雖然上面提到Z590晶片組可支援Intel第11代與第10代處理器,不過只有在搭配第11代處理器才能提供PCIe 4.0的高速性能。 身為電競產品必備的RGB燈效,MSI MAG Z590 TORPEDO當然也有搭載,就位於南橋晶片下半部,在發光時雖沒有老大哥們如此高調,但也別有一番風格。 若覺得RGB燈效不夠高調,也可以透過主機板上的JRGB插槽來擴充RGB燈條;另外在散熱方面MSI MAG Z590 TORPEDO總共提供了1組4pin CPU風扇接頭、6組4pin系統風扇接頭,另外也提供1組支援幫浦風扇的水冷專用接頭,滿足玩家們散熱上的需求。 最後來看看後方I/O部分,可以看到I/O上蓋官方已經幫玩家們預先裝上,MSI MAG Z590 TORPEDO提供1組DisplayPort、HDMI、兩組USB 2.0、4組USB 3.2 Gen 1 5Gbps Type-A、1組USB 3.2 Gen 2 10Gbps Type-A、USB 3.2 Gen 2x2 20Gbps Type-C、1組Gigabit LAN Port以及2.5G LAN Port,音效方面除了傳統的類比輸出也保留S/PDIF光纖輸出。 Intel第11代處理器解禁啦!小編也在此補上效能實測數據,既然是Z590等級的主機板,自然是要使用最高階的Core i9-11900K囉!用以搭配的顯示卡則是同樣來自微星的RTX 3080 SUPRIM X,完整平台的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1900K 記憶體:T.T. TOUGHRAM RGB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電源:ENERMAX Platimax 1350W 遊戲實戰上,所有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並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干擾FPS數值的內容,倘若遊戲支援光追和DLSS功能,則將選項調為「畫質模式」 整體而言如果遊戲不支援光追內容,Core i9-11900K+RTX 3080的組合面對1080P和1440P可說是游刃有餘,甚至在2160P解析度下,也能擁有60 FPS左右的流暢表現,玩家不必為了想體驗3A大做的絕美視覺而犧牲流暢度。 光追遊戲上,在把所有畫質設定都設位最高下,主機的整體效能可以滿足1080P和1440P,而2160P則較為勉強一些,如果真的希望使用4K畫面的話,建議把DLSS改為效能模式以換取更好的流暢性。 這次推出在500晶片組的全新TORPEDO系列,雖說定位在Z590中較親民的入門主機板,不過整體用料上卻還是相當不錯,尤其在散熱方面更是毫不馬虎,加上這次Z590終於支援了PCIe 4.0,相信整體效能方面勢必相當不錯,小編已經迫不及待等著Rocket Lake-S登場來好好測試一番了!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1888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迷你小巧、ITX主機組裝的好夥伴,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60 Twin Edge OC顯示卡開箱
NVIDIA新推出的RTX 3060在整體規格上,已經可以只依靠單個8 Pin電源插槽就供應足夠的電力,這是不是代表RTX 30顯示卡系列的誇張體積到了RTX 3060能夠有所收斂呢? 關於這個問題,擅長製造小尺寸顯卡的ZOTAC透過新推出的RTX 3060 Twin Edge顯示卡來表達出肯定的答案,就讓小編來帶大家開箱這張顯示卡吧! 從RTX 3060 Twin Edge OC的命名上可以看出,這張顯示卡在外觀上是採用雙風扇設計,因此顯卡的整體的長度上僅有22.4公分,加上2 Slot厚度和單8 Pin的電源設計,讓它在現今的各種巨型顯卡面前顯得格外精緻小巧。 但小巧歸小巧,維持顯示卡效能的散熱設計ZOTAC可沒馬虎,顯示卡使用了新開發的IceStorm 2.0技術,替顯示卡裡外的散熱設計都進行重新設計。 首先在最外面的雙風扇上,全新設計的11片扇葉風扇能夠比上一代風扇增加10%的風流,並且允許玩家透過ZOTAC GAMING FireStorm同步程式對每顆風扇的轉速進行單獨調整,讓顯示卡不管放置在什麼樣的機殼中,都能達到風流最佳化。 內部的散熱器部分,由於顯示卡的長度較短,ZOTAC特別導熱管的排列方式進行了重新安排,特別將其改為垂直擺放以增加和散熱鰭片的接觸面積,同時透過導熱管與GPU晶片的直接貼合,讓更多的熱量能夠均勻的分佈在高密度散熱鰭片中,達到強化冷卻的效果。 本次的測試,小編刻意模擬現階段高階玩家有錢也買不到顯卡的窘境(大誤),使用AMD Ryzen 9 5900X做為本次用來搭配的處理器,究竟RTX 3060顯示卡能不能暫且陪伴高階玩家渡過這段缺卡的日子?就讓我們趕緊看下去吧! 測試平台規格: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Hero 處理器:Ryzen 9 5900X 記憶體:Micron Ballistix DDR4-3600 8GBx2 (共16GB)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PCIe4.0 1TB M.2 SSD 電源:TT 1275W 在遊戲測試上,所有遊戲的畫質一律皆在設定到最高畫質,且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會影響FPS值的選項,光追和DLSS功能則調整至話值優先。 RTX 3060在整體的效能方面面對不支援光追的遊戲,基本上都能滿足1080P解析度下的順暢度需求,部分遊戲甚至可在稍微調整畫質選項後,在1440P下流暢遊遊玩。 在光追遊戲方面,RTX 3060的效能1080P解析度下距離60 FPS還差一小段距離,玩家可以選擇稍微調整畫質,或是將DLSS模式改為「效能」,就能獲得更穩定流暢的體驗。 最後小編也測試了創作者常用的Photoshop與Premiere Pro的成績,其中Photoshop的最終得分高達1139分,能夠輕鬆勝任各種影像編輯工作;Premiere Pro對全方位硬體要求都相當嚴苛,最終獲得了847分,可以勝任不是過於複雜的4K影片剪輯工作。 不知曾幾何時,各家顯示卡的尺寸是越做越大張,尤其是到了RTX 30的世代,顯卡的尺寸可說是來到史無前例的誇張地步,那怕是像RTX 3060這種只需要單個8 Pin就能驅動的版本,也是有不少廠商推出3風扇+2.5 Slot厚度的巨型卡身,這對於一些機殼設計比較緊湊,或是機殼內部擴充零件較多玩家來說,勢必會對組裝造成不小的困擾。 而ZOTAC推出的RTX 3060顯示卡在設計上則將體積控制在一個更為恰當的範圍內,使它在眾多巨型卡片中成為了獨特的存在,也體貼了玩家在組裝上的便利性,讓它不論是面對各種機殼大小,都能從容的穿梭其中,滿足各種視聽娛樂上的效能需求。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重裝機甲外型、正逆正旋轉三風扇,ROG STRIX RTX 3060 O12G GAMING開箱
來了來了!老黃在CES展上宣布推出的RTX 3060終於解禁開賣啦!做為會限制挖礦效能,不用擔心被礦工們掃貨的產品,相信應該不少人都已經按耐不住內心的衝動,想要趕快入手一張了吧! 而在眾多顯示卡選擇中,ROG一直都是許多玩家的首選品牌,因此小編這次帶來的正是ROG STRIX RTX 3060顯示卡,就讓我們廢話不多說,立刻進入本次的開箱吧! ROG STRIX RTX 3060在外型設計延續著這次RTX 30系列的設計語言,正面採用獨特的金屬拼接設計,利用在深灰色的底色中穿插銀色金屬飾板,展現出科幻場景中出現的重裝視覺設計。 在散熱方面,縱使RTX 3060的晶片功號已經降到只需要1個8 Pin插槽即可,但ROG可沒因此在顯示卡的散熱上偷懶喔! 在風扇設計上,RTX 3060與其他「大哥們」一樣使用全新開發的軸向式三風扇,透過左右風扇和中央風扇在葉片數量、厚度的差異,為顯示卡的左右兩側提供更多進風量,並在中央處創造更強的風壓,同時加上「正逆正」的旋轉方式來同步減少風扇間風流干擾。 而在內部的散熱器,ROG使用MAXCONTACT技術,就由將晶片貼合面拋光處裡的方式,能夠讓散熱器與晶片能夠更緊密的貼合,幫助熱量能夠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傳導,加上整厚度達到2.5 Slot的卡片設計,為散熱器提供更大面積的風流接觸面積,以此達到更好的散熱效率。 看完了顯示卡外觀,我們來看看顯示卡在遊戲上的表現吧!做為搭配,小編的CPU選擇使用AMD Ryzen 5 5600X,完整詳細的平台規格如下: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X 記憶體:ADATA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Bx2(共16GB) SSD:SP US70 PCIe 4.0 2TB M.2 SSD 電源:MISTEL 850W 在遊戲測試上,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並且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會干擾FPS的功能,如果遊戲支援光追或DLSS,則也會一併調整到畫質優先的選項。 整體來說,在非光追的遊戲表現上,RTX 3060的效能夠輕鬆應付1080P解析度下的各種遊戲,且可滿足部分1440P的遊戲效能需求。 而在光追上,1080P解析度下,RTX 3060受益於更高的記憶體和升級的光追核心,距離60 FPS的表現僅有些許距離,只要稍微調整畫值選項,或者將DLSS模式改為「效能」,就能獲得更穩定流暢的遊戲體驗。 RTX 3060在效能上能夠滿足現階段多數遊戲在1080P解析度下的順暢度需求,因此在定位上很明顯是針對多數的主流玩家,同時這些玩家在顯示卡汰換上都是久久換一張,一張用久久,所以購買一張高品質的顯示卡自然也就相當重要了,而ROG STRIX RTX 3060顯示卡在整體的用料和設計上秉持ROG一貫的帥氣外型和扎實用料,好讓顯示卡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長伴玩家度過歡樂的遊戲時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清新方正的潔白外觀、12GB GDDR6加持,GIGABYTE RTX 3060 VISION開箱體驗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各家顯示的外型設計除了一張比一張還要巨大之外,整體配色有幾乎全部都是採暗色系色調,不是深黑就鐵灰,頂多搭配一點銀色妝點,整體來說雖不至於到枯燥乏味,但似乎就少了一些獨特性。 好在,技嘉在眾多顯卡系列中,還有一個名為「VISION」的家族,該系列的一大特色就是主打白色的視覺外觀,而小編也在RTX 3060解禁之際,拿到了技嘉推出的RTX 3060 VISION,就讓我一同來欣賞白色顯卡的獨特視覺魅力吧! 在開始開箱技嘉的RTX 3060 VISION之前,還是要不免俗地提一下這款算是正規版本的RTX 3060系列的相關資訊,有別於先前推出的RTX 3060 Ti,RTX 3060在整體定位上算是目前RTX 30家族中最入門的一款(或許之後還會有其他如RTX 3050...等地推出),其使用的晶片型號為GA106,而非RTX 3060 Ti使用的GA104。而在內部設計上,GA106的CUDA數量為3584顆,比起上一代RTX 2060的1920顆要多約86%,同時也比RTX 2060 SUPER的2176顆要多約64%。 在光追運算方面,RTX 3060和其他RTX 30家族成員一樣,Tensor Core和RT核心也都分別升級為了第三代和第二代的版本,官方表示在光追遊戲的表現,最高可以比RTX 2060高出30%。 至於RTX 3060發表時一個最大的話題莫過於它搭配了全系列第二高的12GB GDDR6記憶體,但不同於RTX 3060 Ti和RTX 3070所採用的是256 Bit通道介面的GDDR6記憶體,RTX 3060的記憶體通道介面為192 Bit,因此在傳輸效率上是有一定程度落差的。 技嘉今年的VISION系列在外觀上走的是比較方正外觀,並在正面與背面都採用大量銀白色的金屬髮絲紋,搭配3顆純白色的風扇,讓整體的視覺有一種輕盈時尚的美感,在一種黑色系的顯示卡中,有著極高的辨識度。 當然,顯示卡不能只靠外觀來做為賣點,RTX 3060 VISION在散熱方面也是認真對待,三顆潔白風扇使用了獨特刀鋒扇葉設計,藉由在風扇葉片開闢導流溝槽,能替下方散熱器帶進更多風流,加上三顆風扇能以「正逆正」的方式旋轉,減少風扇之間氣流干擾,同時風扇的軸承使用了奈米石墨烯潤滑油,不僅能夠讓風扇的使用壽命大幅度提升2.1倍,還能達到減少運轉噪音的功效。 而在內部散熱器方面,技嘉將純銅製的熱導管壓平提升接觸面積,且透過直接貼合GPU晶片的方式,以此大幅度提升熱量的傳導效率,並且顯示卡也針對晶片四周的記憶體、電容等同樣也會發熱的零件使用金屬底板來輔助散熱,確保顯示卡整體都能擁有穩定的工作環境。 看完前面的各部介紹之後,就到了我們的實測時間啦!基於RTX 3060的規格和價位(官方報價為329美元),本次測試使用的AMD Ryzen 5 5600X處理器和B550 AORUS MASTER主機板作為搭配,同時小編也會將RTX 3060 Ti和RTX 2060 SUPER一同拉入比較,究竟RTX 3060的表現如何?是否讓玩家值得升級,又或是再小捏一點運算會更好?就讓小編帶大家來驗證看看吧! 測試平台詳細規格: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處理器:AMD Ryzne 5 5600X 記憶體:ADATA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Bx2(共16GB) SSD:SP US70 PCIe 4.0 2TB M.2 SSD 電源:MISTEL 850W 在每一次顯示卡測試必跑的3DMARK中,RTX 3060在最終得分上,DX12的Time Spy與光追的Port Royal是略勝RTX 2060 SUPER的,而在Fire Strike則是平手,而RTX 3060 Ti在各項測試則是大幅勝出至少2,000分以上。 接下來在遊戲實戰上,所有的遊戲的設定皆一律設為最高畫質,並且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會干擾FPS的內容,倘若遊戲支援光追與DLSS,則同樣會選項設在畫質優先。 首先在傳統不支援光追的遊戲方面,RTX 3060的表現均要好於RTX 2060 SUPER,但是明顯遜於RTX 3060 Ti,整體來說,RTX 3060的效能能輕鬆滿足1080P解析度下的各種大作,並且只要稍微挑整一下畫質設定,要來到1440P也不會是難事。 而在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方面,得力於更大容量的記憶體和升級的Tensor Core、RT Core,RTX 3060的表現要遠好於RTX 2060 SUPER,基本上只要將DLSS模式從「畫質」改為「效能」,基本上就能滿足1080P解析度需求了。 附帶一提,在RTX 3060發表之後,NVIDIA也推出了名為「Resizable Bar」效能強化功能,這項功能其實與AMD的Smart Access Memory(SAM)一樣,都是能夠讓處理器直接讀取顯示卡的方式,加快整體的運算效率,實現更好的遊戲表現。 Resizable Bar同時支援AMD和Intel的處理器,玩家只要將BIOS更新之後,就能更在主機板的PCIe設定中將其開啟,同時玩家能在一般桌面下,按右鍵進入NVIDIA控制後,在顯示卡資訊中查看Resizable Bar是否有被開啟。 不過這項功能並不是非開了就能提升所有遊戲的效能,畢竟過去多數遊戲的開發的時候,並非所有的遊戲都有考量CPU和GPU之間的資訊交換,所以與AMD的SAM一樣,必須要等待廠商為遊戲進行更新和優化,才能發會實際功效,目前Resizable Bar已經能夠支援《戰地風雲5》、《戰爭機器5》、《看門狗:自由軍團》、《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等大作,相信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遊戲支援此功能。 而究竟這項功能可以為遊戲帶來多少助益,小編以RTX 3060測試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看門狗:自由軍團》這兩款分別為非光追與光追的遊戲來,而這兩款遊戲在FPS的表現上確實都有提升,特別是1080P的解析度下表現最為明顯。 最後,我們也來看看顯示卡在創作程式的表現吧!AMD Ryzen 5 5600X搭配RTX 3060的組合在Photoshop中獲得1,061分的成績,不管是畫圖還是修圖,在效能上都很足夠;至於全方位硬體要求都很嚴苛的Premiere Pro中則是得分656分,足夠剪輯Full HD影片,但如果想剪輯4K影片的話,在預覽和輸出上可能就多點耐心了。 技嘉推出的RTX 3060 VISION在以白色的外型設計讓它在眾多顯示卡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對於白色控的玩家來說,絕對是相當的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對白色控來說,更堪稱現今市場的首選。 而在效能上,RTX 3060的整體效能與RTX 3060 Ti之間有著較大的差距,和RTX 2060 SUPER之間的差距則相對較小,因此在升級方面,如果是已經擁有RTX 2060 SUPER的玩家,可能在效能進步的感受上會相對有限,但若是使用RTX 2060甚至是GTX 1660、1060的玩家,體驗勢必會有相當明顯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由於RTX 3060將會限制挖礦方面的效能,所以理論上市場的供貨將會更為穩定充足,自然也就不必面臨各種黃牛和組裝限制,有需求的玩家將能更簡單輕鬆的入手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SilverStone SUGO 14實測開箱,小巧玲瓏但有容乃大、卡皇RTX 3090也能裝!
剛過完年,無論是年終、還是壓歲錢,想必玩家們應該都各自有想法吧,如果你剛好想組一台新電腦,為了升級配備也好、為了給家裡的小朋友做功課也好,湊巧最近500系列主機板、N家與A家的RTX 30系列、RX 6000系列都已經出爐了,而你也都已經選好了各項組件,那組裝就只剩下最後一步了—機殼選擇。 機殼可不是拿來替電腦保溫用的,反而是要具備傑出的散熱系統,安裝配件的容量大小也是考慮的要點,當然啦,還要兼具美觀;又或許你覺得ATX中塔式機殼頗佔空間,想換成小機殼,小編手上剛好有SilverStone所開發的SUGO 14機殼,或許你會喜歡。 SilverStone在小機殼的研發上,可說是費盡心思,SilverStone在散熱組件的開方上也是赫赫有名,因此在機殼的散熱系統上可說完全不必擔心,小體積大容量的研發目標也是SilverStone一直以來的精進項目,加上時尚極具品味的外觀設計、高質感的材質選擇,不囉嗦了,小編現在就開箱給你看! SilverStone SUGO 14機殼有黑與白2種顏色供玩家挑選,小編入手的則是白色款,搭上從開機鍵開始延伸的金線,雖然沒有ATX中塔式機殼的玻璃透明側蓋,但配合上金屬磨砂材質,讓SUGO 14機殼相當典雅。 而SUGO 14前端俐落的幾何分割線條,卻不和圓形設計的開機鍵與金色細線造成衝突,反而相輔相成,形成視覺的黃金比例,無論是將SUGO 14直立或是橫放都各具魅力,也因如此,小編在後面所介紹的文中,並不會以上下左右四側來敘述,而是以更細節的方法來跟玩家們推坑。 在隨附的夾鏈袋中,除了理線用的1捆束帶外,還附了4顆圓形防滑墊角與4顆方形防滑墊角,玩家加裝之後,除了能避免直接接觸地面及防滑之外,還能有不同的美觀擺設。 而在與金線平行的另一端上,配置了2個USB 3.0、1個USB2.0、3.5mm音訊孔,倘若玩家有加裝光碟機的話,在這一側I/O埠上還配有光碟機的開關鍵,還沒裝主機板就先附加3個USB孔,機殼小歸小,但內容是真的極豐富啊。 將機身轉到尾端,顯卡槽設置了3個,還附加了一組風扇,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發現機殼的4個角落分別都加裝兩兩一組的螺絲固定鎖,意味著SUGO 14的4面機蓋都能拆裝下來,雖說是兩兩對稱的尺寸,但對多樣化的組件配置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顯卡擴充槽上方則是安裝主機板I/O彈片的地方。 小機殼會使人猶豫的原因之一,不外乎就是對於其他硬體的包納度,如果尺寸太小,那假設買了高階顯示卡的話,不就打水漂了?但別緊張,SUGO 14長為36.81cm、寬為24.7cm、高則為21.5cm,雖然能夠支援Mini-DTX/Mini-UTX主機板與ATX電源配置,但長度限制為15cm,玩家們可別粗心忽略了。 而SUGO 14能夠安裝的顯示卡尺寸為長33cm x 14.8cm,這就意味著現階段體積最大的卡皇RTX 3090也能夠安裝,並且還開了3個顯卡擴充槽。不過,玩家們還是得注意一下,公版RTX 3090安裝完全沒有問題,但極少數的卡皇厚度甚至超出了4個Slot,就只能稍微抱歉一下了。 散熱及冷卻系統部分,SUGO 14在尾端預先加裝了一個12cm的風扇,若是玩家們需要再升級的話,尾端的風扇設置可以換裝成14cm的風扇,垂直於前端金線的兩側一樣可支援12cm與14cm大小以內的風扇。 而在水冷方面,尾端仍舊可以相容12cm,而側面則可以加裝12cm與長達24cm的水冷排,當然散熱與冷卻系統的安裝也是有一點小限制,假設玩家們沒有安裝頂部風扇的話,則能夠加裝到18.2cm高的空冷散熱器,而240mm AIO水冷頭則限高為5.5cm。 在儲存裝置的安裝方面,SilverStone官方也提出了6種配置給玩家們參考,玩家們分別可以添加1個5.25吋ODD與3個2.5吋SSD,也可以裝置2個3.5吋HDD與3個2.5吋SSD等等。 散熱程度差、擴充能力也低,這種小機殼的刻板印象早已不復存在,SUGO 14甚至給玩家們3道顯卡擴充槽,甚至能夠支援安裝部分廠商的卡皇RTX 3090,在散熱系統上的配置,不僅最大支援14cm的風扇,還能使用水冷排來做應對,擴充方面,至多也能加裝3個2.5吋SSD,加上小主機板的效能越來越強大,即便之後想再繼續升級,SUGO 14也能夠再戰好幾年。 廠商名稱:銀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2-8228-1238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極米XGIMI 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實測開箱,把家裡打造成電影院吧!
數位化時代來臨,數位串流媒體已變成生活必需品,三五好友聚在一塊看Netflix也成了新的娛樂日常。然而,透過電視或電腦螢幕,雖然螢幕夠大,進而獲得了感官滿足,但卻限制了時空與場地;而使用筆電顯示器的話,獲得了便利性與靈活性,追劇能夠變得隨時隨地,可螢幕的解析度與大小,卻也限制了感官體驗。 「那有沒有能夠不限時空地域,同時也能在大螢幕上追劇的辦法?」 「有,去買台投影機吧!」 那你聽過XGIMI嗎?肯定有吧,XGIMI致力於智慧投影機的研發而廣為人知,而最新推出的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內建Android TV系統、支援Netflix等數位串流播放以及Switch、PlayStation與Xbox遊戲主機,並且最大投影達200吋、解析度更達FHD還能支援4K,滿足你想隨時隨地在大螢幕觀影、魚與熊掌都想兼得的「貪心」要求。 作為可攜式投影機一份子的HALO,在體積上,長寬高分別為17.15 x 14.5 x 11.35 cm,重量僅僅1.6公斤,一隻手就能輕鬆掌握,出外遊玩的時候,放在後車箱中,頂多加個變壓器,它是能佔多大空間呢?你說是吧,更別說它的續航力了,HALO除了插電使用外,也能透過後端的DC電源孔進行充電,出門露營或是工作會議,HALO充滿一次電就能播放2至4個小時的影片,堪堪可以看個2部電影也不是問題。 在前端部位上,HALO配置了2顆鏡頭,1顆為投影鏡頭、另外一顆較小的則為Auto Focus鏡頭,字面上來看,就是可以自動對焦啦,但這個留到後面,小編再詳細地為各位玩家介紹;頂端的話,則設置了控制按鍵,分別為音量、播放與暫停鍵,如果突然找不到遙控器,可以迅速在機上作出控制反應。 而在後端則是I/O埠,由左到右為DC電流的電源插孔、3.5mm耳機孔、HDMI連結埠、USB 2.0埠、電源鍵,豐富的I/O埠也讓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能夠支援各項外接裝置,包含筆電、PlayStation、Xbox等等遊戲主機;而在無線連結方面,HALO當然也具備了Wi-Fi(802.11a/b/g/n)與藍牙(4.2)功能,能夠完美支援現在蔚為流行的數位媒體播放,Netflix、Spotify當然完全沒問題啦。 關於擺放的問題,玩家也大可不必擔心,除了放置在任何平面之外,假設玩家們剛好找了朋友在家中辦了一個派對,桌上滿滿都是食物或是剛剛打完的桌遊道具,突然靈光一閃,想要大家一起追個劇的話也不用緊張,在底部還安裝了1個腳架孔,讓擺放的方法更加多元性。 想必正在看這篇開箱的各位玩家們,會想買投影機的緣故,雖然有很多原因,但但不想受限於一般大小的顯示器也是一大主因吧?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當然一大亮點就是能夠投射出30-200吋的超大畫面,並且原生解析度具備了FHD 1920 x 1080,並且最高還支援播放4K影片,甚至HDR解碼技術的支援,HALO也是裝好裝滿,革命性的觀影體驗一次到位。 然而,XGIMI在畫面呈現上所下的苦功可不僅於此,HALO還搭載了800 ANSI流明規格,也讓畫質更加清晰明亮,讓玩家們再也不會有霧裡看花的感覺;而HALO所加裝的LED高效光源,最長可以達到30,000小時的使用壽命,假設我們一天使用8個小時,那幾乎可以說是在10年內,玩家完全不用換燈泡,不僅省掉換修的錢,還能在環保的小細節上作出貢獻。 一般而言,投影機在投影至家中白牆時,都需要對焦,不然畫面就會像沒戴眼鏡的近視眼一樣,但如果每次開機之後都要調整焦距,是不是會覺得有點煩人?但沒關係,玩家們只要把影像打在牆上之後,內置10,000點快速自動追焦功能與高解析的AUTO FOCUS鏡頭就會自動啟動,然後自動幫玩家們對好焦距,完全不需要手動調整;且HALO內置的4點梯形校正功能,讓玩家能夠以最輕鬆的方式作調整,讓HALO能夠從任何角度提供最高品質的影像。 除了在視覺上踏入新世界,HALO在聽覺感官上,也將帶給玩家非同凡響的饗宴,除了已是標配的DOLBY Audio杜比音效,HALO還與音響大師Harman Kardon合作,在機體上加裝了2顆5W的揚聲器,並且透過Harman Kardon的Gold Ear Philosophy調教後,在音質上的呈現肯定是精準無比、也強而有力。 更迷人的是,藉由chromecast built-in,玩家們可以將手機的應用App投射到HALO之中,也因此,玩家們如果覺得手機的音樂播放效果有點不符合需求,HALO也可以當成無線藍牙喇叭來使用,仔細想想,Harman Kardon隨便一組揚聲器組合都不是那麼的「平價」,而有了和音響大師合作的HALO後,就不必再多花一筆錢入手藍牙喇叭啦! 具備了多項高規格配備的HALO,那在使用上會不會有什麼困難呢?這就不是小編要故意吹牛,HALO只需按開電源鍵,然後連上Wi-Fi之後就能完美使用HALO的所有功能,大不了再多加一個登入自己的Google帳號,如此簡單輕鬆且愉快。 為什麼小編這麼說呢?HALO內建了Google官方的智慧Android TV系統,只要有Wi-Fi就能一路暢通的使用,而在這個數位時代裡,人人家中都有Wi-Fi啊;除了Android TV系統之外,Google Play商店的設置也是令人眼睛一亮,玩家需要什麼App,透過Google Play商店就能迅速下載,使用Android系統手機的玩家們,應該都不必小編再囉嗦吧。(笑) 假設玩家們帶著HALO外出遊玩,沒有Wi-Fi也不想開手機熱點,但又想開HALO來看影片等等,那怎麼辦?別擔心,HALO有16GB的儲存容量,玩家們可事先將想要的影片下載下來,即便在外面沒網路,也一樣可以跟朋友同歡。 遙控器絕對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HALO也隨附了一支HALO遙控器,音量調整、頁面往前往後這種基本功能,當然都是必備,HALO遙控器值得一提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對焦功能,雖說HALO的對焦已經讓人十分滿意,但如果玩家們把影像打在凹凸不平的平面上,像小編在體驗時,將HALO拿到室外,打在鐵皮屋的牆上,結果導致焦聚太難找,所以HALO遙控器在後端設置了焦點與音量切換鍵,就能開啟手動調焦功能;另外一個則是:語音助理功能,只要按下遙控器上的麥克風按鈕,直接對遙控器下達搜尋命令,Google Assistant就能在玩家們所下載的成千上百個App裡直接啟動,懶人養成計畫從此展開。(誤) 投影機的畫面成色雖然都會略輸一般顯示器一點,但HALO所投影的表現,無論是解析度、畫質還是顏色還原,小編都認為相當可靠,小編選了一首MV,導演在MV中玩了許多顏色遊戲,正巧適合體驗HALO的畫面呈現質感,但礙於手機拍照像素有限,非投影機實際畫質呈現,僅供各位玩家們參考囉。 雖說在手機拍照下的畫面呈現有點瑕疵,但依據小編的實際體驗來說,一般投影機的畫面呈現都會有一層白濛濛的表面,但HALO在對比與顏色飽和度的表現都相當充分,且800 ANSI流明所呈現的螢幕亮度,讓畫面也清晰無比。 後來小編將HALO帶到戶外,試試看在戶外投影的效果,看看是不是會受到光害的影響,而導致畫面呈現不夠理想,實際投影之後,除了前述的鐵皮屋凹凸牆面導致對焦問題之外,在戶外的觀影效果,不僅光害的影響甚小,畫面表現也是十分傑出。 在Netflix、HBO、Catchplay等數位播放平台大放異彩的情況下,電視的第四台開始沒落,電視機上盒也逐漸式微,而為了有更好的觀影體驗,投影機或許會是玩家們最好的選擇,而HALO除了最大200吋投影之外,還支援各項遊戲平台,手機也能透過HALO投射,DOLBY音效的支援、以及Harman Kardon的揚聲器,與朋友同歡的娛樂變得更加多元、也更加令人享受,且HALO的高效LED壽命可達30,000小時,只要玩家們好好使用,10年用下來幾乎不用再敗一台,想把家裡變成電影院嗎?那就試試看XGIMI HALO可攜式智慧投影機吧! 廠商名稱:台灣總代理 — 遠寬電信 廠商電話:02-8666-0168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創造巔峰性能的黑暗英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開箱測試,feat. AMD Ryzen 9 5950X
不久前正式上市的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新的Zen 3架構下,不僅多核心成績再創新高,就連單核心的表現也稱霸目前的消費型PC處理器市場,如此迷人的香氣也造成開賣前萬人空巷、全擠在原價屋門市排隊的盛況,當中的Ryzen 9 5900X更是30分鐘內就銷售一空。(搶光XD) 但這次的Ryzen 5000系列可是一共推出了4款版本,先前站上也已經介紹過了其中的3款: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以及Ryzen 5 5600X,就只差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就集滿這次發布的全系列產品線囉!這次小編也針對這款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來做一下開箱測試,當然也應景的拉了ASUS最新版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來搭配,這片X570核心、對應最新Ryzen 5000系列的旗艦主機板「暗黑英雄」在配上最頂階的Ryzen 9 5950X之後,能激起怎樣的效能火花呢?小編測給你知道! ★延伸閱讀 如果說要做為新Ryzen 5000系列的效能標竿,那恐怕就非其中的最高階版本Ryzen 9 5950X莫屬了,在看過了先前的5900X/5800X/5600X的開箱之後,當然就是來跟終極皇者碰面囉! 就外包裝的彩盒來看,這款Ryzen 9 5950X反而一改先前3950X那樣的精緻硬盒包裝,而是維持跟其他3款差不多的紙盒設計,外觀上基本與5900X/5800X兩位小弟的包裝並無二致(5600X的比較厚些、有內附風扇),盒子中只有說明書、Logo貼紙和處理器本體,以其要價達2萬多元來說,似乎最高階版本的獨特地位並沒有特別突出(AMD這次不搞花招了?),看看隔壁棚人家那個浮誇巴克球包裝...XD! Ryzen 9 5950X的基本資料:採用Zen 3架構、TSMC 7nm FinFET製程、16C/32T核心架構、基本頻率3.4GHz/Boost 4.9GHz、Cache 8MB+64MB(L2+L3)、維持AM4腳位、TDP 105W等等,由於並未附上散熱器,所以玩家需要自行添購,建議最好是選用高階氣冷散熱器或是水冷設備會比較合適。 除了Ryzen 9 5950X之外,身為效能主軸的另一半也是要靠主機板一起來配合,這次選用的是ASUS最新版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光從命名上就可以知道這款本體是從ROG的Crosshair VIII Hero改版而來,外型上從原本的黑、銀相間改為了黑色磨砂與黑色鏡面髮絲紋的設計,加上全新的細節設計也促成了主機板在視覺上有著很強的連貫性與一體性,當然,原本Hero版本所具備的各項優秀體質與特色也一併的延續到這款新版本主機板上頭。 這裡就先來瞧瞧外觀的各部位特色吧!開箱囉~ 另外,Dark Hero將原本的主動式散熱設計改為了被動式散熱,使用一整片巨大的金屬散熱蓋進行覆蓋,由於被動散熱不再需要風扇的輔助,自然也就不需要為了風流開闢散熱孔,這不僅讓主機板握在手中格外的有分量外,也讓主機板的下半部看起來就像是由一整片金屬切割而來的呢! 當然出色的外型也需要相對應的規格用料來與之相配,Dark Hero繼承了Hero版的頂級用料,採用16相供電設計搭配日本製固態電容,為高階處理器提供穩定的電力。硬體的擴充性方面,有鑑於A、N兩大廠的顯示卡都將傳輸介面升級到了PCIe 4.0,其中NVIDIA還額外加入RTX I/O功能,能夠讓顯示卡直接讀取M.2 SSD內的資料,使接下來能夠支援此功能的遊戲在載入速度方面能快到連喝口水都來不及,充分展現出PCIe 4.0對於未來遊戲體驗方面的優勢和重要性。 Dark Hero做為現今的最高階的主機板之一,在這一點上自然是要超前部屬,主機板在顯示卡支援方面能夠對應最高PCIe 4.0 X16(Dual X8),同時兩條M.2 SSD插槽也都是採PCIe 4.0 X4的標準,讓玩家只要選擇同樣支援PCIe 4.0的高速SSD,就能期待接下來支援RTX I/O的遊戲了。 與內在擴充性同等重要的外部周邊連接上,Dark Hero也是完全沒讓人失望,看看那塞滿整個背板I/O,光是USB孔就準備了7組USB 3.2 Gen 2 Type A、4組USB 3.2 Gen 1、1組USB 3.2 Gen 2 Type C,共計12組連接埠!音訊方面則備有5組3.5mm音源孔、1組S/PDIF光纖輸出埠,就連網路連接上也提供了一組1 GbE與1組2.5 GbE的RJ-45網路孔,無線網路也支援多人連線不怕延遲的Wi-Fi 6,可以說是擴充能力滿點。 接下來就是驗證奇蹟的時刻了!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站上對於先前的3款都有做了詳細的測試,相信實測數據應該都讓玩家們感到興奮才是,這次主角換人之後,身為最高階版本的效能擔當,可預期的,效能表現肯定是令人驚艷才對!更不用說又搭配上最強大的ASUS 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主機板、以及NVIDIA RTX 3090最高階顯示卡的情況下,數據提升肯定是必要的啦~ 為了確保能夠讓Ryzen 9 5950X能夠發揮最高效能,在散熱部分則是採用了NZXT最高階的Z73這款AIO一體式水冷確保處理器正常運作無誤,這次測試平台列表也列述如下: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X570晶片組) 處理器:AMD Ryzen 9 5950X 記憶體:G.Skill幻光戟DDR4-3600 8GBx2(設定為DDR4-4000運作) 顯示卡: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90 24GB GDDR6X SSD:Corsair MP600 2TB PCIe 4.0 M.2 SSD 散熱器:NZXT Z73 360水冷 電源:T.T 1275W 首先來看一下基本的常規跑分,在CINEBENCH R20中的多核成績可以來到9,500以上,單核也有600分以上的水準,CPU-Z更是直接把多核心的跑分欄位填滿,拿下破萬分的成績,強大的運算能力也連帶讓3DMark的成績更加亮眼,DX12的Time Spy跑分可以高達18,000分,DX11的Fire Strike也來到36,000分以上,就連光追畫面表現的Port Royal也逼近13,000分,不得不說AMD這顆Ryzen 9 5950X的性能真的相當恐怖。 看完了一般的跑分程式,接下來就來到了遊戲實戰環節,考量到整體的硬體組合已經算是目前市面上最高規格的搭配之一,遊戲跑分的目標自然就不會是鎖定1080P或1440P,而是直奔最高畫質設定下4K的2160P啊! 另外,由於現在許多遊戲除了垂直同步外,還會加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干預FPS表現的選項,因此在設定上小編一律將這些功能關閉,而在支援光追和DLSS的內容中,則是選擇全數開啟並調整為最高畫質的設定選項。 整體而言,在2160P的解析度下,只要遊戲不支援光源內容,想要取得平均60 FPS以上的成績都不是什麼難事,部分遊戲甚至可以來到90FPS以上,而在面對支援光追的遊戲方面,《看門狗:自由軍團》的平均FPS值也有51,這樣的成績在順暢度上其實也還算足夠,希望畫面更加平滑的玩家只要選擇將DLSS的選項改為「效能」,就能在不明顯有影響畫質的條件下,讓FPS值更上一層樓。 緊接著輪到創作者方面的測試,小編分別使用了創作者常見的Photoshop、Premiere Pro和Blender 進行測試,這些測試在時間上短則約數十分鐘,長則要一個多小時,比起一般的跑分程式只測試瞬間爆發性能,創作者的測試可以說是威力與耐力的雙重考驗,換言之就是更能反映出硬體的「真實效能」表現(相信沒人只會花10分鐘來用電腦打Game、工作吧XD)。 在跑分方面,要稍加留意的是Blender在分數的呈現上是計算每項測試環境的渲染時間,因此時間越短,表現也就越好,其餘的兩項則是分數越高越好。總結來說,5950X在這三項測試都展現了強大的多核性能優勢,就連全方位硬體要求都非常嚴苛的Premiere Pro都拿下了988分的高分,成為了目前小編所有測試過的產品中,分數最高的產品。 雖然說今年的Ryzen 5000系列因為AMD佛心的維持了相同的AM4腳位,所以在600晶片組尚未推出之前仍就是目前500晶片組直接對應,甚至400晶片組也能支援(透過更新BIOS),這對大多數的玩家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若是玩家口袋夠深、那當然就是直接入手最新版的X570晶片組主機板最好囉! 以這次開箱的這款ROG Corsshair VIII Dark Hero來說,全黑化設計以及各項強化特色,讓Ryzen 9 5950X在效能表現上可以更為優異,除了整體性能的大幅提升外,也顯然地在今年色彩風格相當繽紛的ROG主機板中呈現獨特的定位。 這次的實測也驗證了AMD Ryzen 5000系列在Dark Hero上的絕佳表現,不論是在跑分軟體、遊戲還是創作程式,其所展現的效能都是無庸置疑的強大,相信對於追求外型和極致效能的玩家來說,ROG Corsshair VIII Dark Hero + AMD Ryzen 9 5950X的組合將會是將主機效能推至頂點的關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